JINGHONG

18

2021

-

03

[一百多年的钢铁高手]邓小平:“钢铁不涨,建立大产业是不可能的!”

作者:


1978年2月9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讨论了《政府工作报告(草案)》。邓小平在谈到技术引进时指出:“关键是钢铁。钢铁不能攀升,大型工业将无法运转!”

邓小平在这次研讨会上指出,到二十世纪末,“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将大大提高,三大差异将大大减少”,邓小平指出:更好保守一点我们的总产值已经达到美国的水平,就人口而言,它远远低于美国。可以删除“三个主要差异将大大减少”的短语。

邓小平强调:“在引进先进技术时,必须注重改进。这是一项重大建设。关于引进技术的谈判必须花时间和加快速度。对于共同市场,我们还必须迅速派人进行技术检查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国家有钢铁,建筑材料和汽车三大支柱产业,我们的汽车业还不够好,对建筑业的发展要求更高,对于共同市场,日本和日本来说都是如此。在美国,必须建立一支敬业的团队,我们必须集中精力进行特殊研究,我们必须关注国际发展,现在是我们的最佳时机,总之,我们必须抓紧时间,这是值得的多争取一年。”

邓小平为什么强调需要花时间并加快技术引进的谈判呢?为何如此强调钢铁行业的重要性?一方面,是因为中国正在与日本讨论在上海建立工厂的问题。另一方面,当时的中国钢铁业与世界之间存在差距。 1960年,日本的钢铁产量为2200万吨,中国为1866万吨,相差不算太大。到1973年,日本的钢铁产量迅速攀升至1亿吨,而中国的钢铁产量为2522万吨。在十多年的时间里,日本的钢铁产量远远落后于中国。当时,我国外汇的1/3用于进口钢铁。邓小平说:“与其每年花费大量外汇进口优质钢材,不如介绍一个自己生产的钢厂。

钢铁戴世功说:钢铁是重要的基础原料。没有钢铁,就无法讨论其他大型工业的发展。这就是为什么像毛主席和邓小平这样的后代领导人总是关心和重视钢铁的原因。 “文化大革命”后期“三击2600”的失败,使中国钢铁业对此进行了反思。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随着该国政治生活中健康能量的增加,长期徘徊和沮丧开始寻找出路。实事求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重新占据了制高点,中国钢铁工业终于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在线留言


提交留言